近日,倍受業界關注的中美網絡安全對話機制第四次會議,也是中美雙方專家組第一次電話會議,如期舉行。雙方專家組成員共20余人參加,分別來自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委員會、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中心、北京郵電大學、中國電信、263網絡通信、東西方研究所(EWI)、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WU)、美國網絡安全應急組織(CERT/SEI)等機構或公司。
本次電話會議是雙方專家組全體成員第一次正式對話,標志著中美網絡安全對話機制走上正軌,進入全面提速階段。
據悉,此次電話會議中,中美雙方專家主要就垃圾郵件定義、垃圾郵件危害以及垃圾郵件治理難點等方面深入交換意見。其中,垃圾郵件定義最為業界和用戶所關注。
作為中方專家組成員之一的263網絡通信技術總監李宏宇指出,目前各國對垃圾郵件的認識和界定多有不同,大都是一些寬泛的描述性定義。例如在我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公布的《關于制止垃圾郵件的管理規定》中,將垃圾郵件定義為:凡是未經用戶請求強行發到用戶信箱中的任何廣告、宣傳資料、病毒等內容的,具有批量發送特征的電子郵件。中國互聯網協會在《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規范》中稱垃圾郵件具備的因素包括:收件人事先沒有提出要求或者同意接收的廣告、電子刊物、各種形式的宣傳品等宣傳性的電子郵件;收件人無法拒收的電子郵件;隱藏發件人身份、地址、標題等信息的電子郵件;含有虛假的信息源、發件人、路由等信息的電子郵件。
雖然中國互聯網協會的解釋更為明晰,但也存在一定不足,缺乏數量、頻次等信息。此次中美網絡安全對話機制將垃圾郵件定義提上日程,試圖重新科學界定,形成統一認識。“此舉是對下一步探討具體防范和治理措施的關鍵鋪墊,在國際反垃圾郵件領域將具有重要示范和借鑒意義。”李宏宇介紹說,中美雙方一致認為應從郵件發送的范圍、數量和接收意愿等方面考慮,從法律、技術等層面進一步完善,使得垃圾郵件定義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治理工作,切合當前垃圾郵件泛濫的形勢。
據了解,在垃圾郵件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方面,雙方主要探討了垃圾郵件在惡意代碼傳播、網絡擁塞以及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威脅和影響,進一步明確了治理垃圾郵件的共同任務和目標。對于開展治理合作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雙方一致認為,要密切跟蹤垃圾郵件的產生和傳播渠道,掌握危害狀況,加強中美信息共享和協同處置。
李宏宇還介紹說,在2003年前后,網絡安全局勢極為嚴峻,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垃圾郵件發送國和受害國。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我國政府部門、相關組織以及專業廠商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國家“863計劃”反垃圾郵件科研項目便是其中一例。
據悉,該項目由263網絡通信承接,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資金,攻堅了“多特征智能反垃圾郵件系統和標準研究與實現”課題,并將該成果下的TAP智能反垃圾郵件網關,成功應用于263專業電子郵件,實現了我國在垃圾郵件治理和反垃圾郵件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今年5月,英國互聯網安全公司Sophos報告顯示,一季度源自中國的垃圾郵件數量明顯下降,中國在垃圾郵件發送國排名中,退至第十五位,而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垃圾郵件策源地。另據賽門鐵克近日發布的《全球垃圾郵件及釣魚網站月度統計報告》顯示,應用CN域名的垃圾郵件已經從3月的4.1%降至2.2%,降幅將近50%,中國CN域名的安全應用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后,是我國各界在應對反垃圾郵件方面的努力和決心。很顯然,我國已經走在了國際反垃圾郵件的前沿。雖然未來的反垃圾郵件之路還很漫長,但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值得期待。”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在反垃圾領域成就矚目。
據了解,中美網絡安全對話機制按照擬定議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雙方在反垃圾郵件方面的共識和措施,有望盡快達成。屆時,我國在國際反垃圾郵件領域勢必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