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網站境外化”正成為各國打擊網絡淫穢色情犯罪時面臨的最棘手問題。在中國公安機關2009年破獲的網絡淫穢色情案件中,網站設在境外的案件占到總數的93.2%。支撐全世界互聯網運轉的根服務器就掌握在美國人手里,但美國卻成了全球色情網站運作者眼中的“避稅天堂”。在中國一位網絡安全權威專家看來,美國之所以頂著這樣不光彩的帽子,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在網絡管理上存在差異有關。實際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色情內容生產國,美國境內服務器的色情網頁在2006年就有2.45億個,占全球色情網頁總數的89%。一個號稱法制完善、為民代言的超級大國,卻有如此之多的淫穢網站,實在讓人驚訝。更可怕的是,全球色情網站根在美國,卻把害人的惡毒果實留在了別的國家。
“色情網站境外化”在中國日趨嚴重
由于中國近年來網絡掃黃力度加大,網絡管理日趨嚴密,許多色情網站的管理者干脆將服務器搬到美國,或者在美國設立一個和國內“母站”一模一樣的鏡像,用這樣的方法與國內掃黃部門打“游擊戰”。在去年公安機關破獲的網絡淫穢色情案件中,網站設在境外的案件占總數的93.2%。色情網站主服務器設置在境外,意味著警方無法輕易切斷這個淫穢色情網站的傳輸通道,給調查取證帶來一定困難,只能通過一些遠程手段來進行。
有關境外建色情網站、境內牟利的案件最近幾年在中國國內頻頻發生。1月6日,廣東江門市中級法院審理了33歲的黃某,他被控復制、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從2005年開始,黃某租用美國的網絡服務器建網站,并提供色情視頻下載。到2009年7月被公安機關抓獲時,黃某發展網絡注冊會員4354人次,共獲利23萬多美元和170多萬元人民幣。
與黃某如此高的犯罪收入所得相比,向美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支付注冊一個“.com”域名的價錢卻便宜到只相當于買兩瓶飲料。但美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做的是“薄利多銷”的買賣。僅在中國國內,從事域名投資的人就有30多萬,在網上,“域名”由于諧音被戲稱為“玉米”,因此這些人自稱“米農”。2007年初,在中國整治網絡色情并對網絡域名注冊行業加強監督后,中國境內注冊“.com”域名的數量同比激增了10倍。國內相關網站在介紹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美國域名注冊商時,稱其所能提供的服務“安全可靠,域名轉進、轉出自由,對部分人群無須備案,省去備案的煩惱”。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相關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009年以來,中心接到各類舉報信息近46萬件次,其中淫穢色情類舉報約占舉報總量的55%。關于淫穢色情類的舉報信息中,約85%為境外中文淫穢色情網站或論壇,主要是來自美國。此類網站或論壇大多免費向網民提供淫穢色情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的瀏覽及BT文件的下載,還有部分是提供賣淫信息,情節惡劣。據了解,注冊一個“.com”的域名非常容易,有的成本還不到1美元,維護一個網站也不需要太大成本。美國老牌的淫穢網站,可以有很多域名,很多IP地址,因此在中心收到的舉報中,重復率非常高。
美國成全球色情網站的“避稅天堂”
“薄利多銷”的美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給中國色情網站提供了有機可乘的空間,與此同時,亞洲、拉美、非洲許多國家都有人將“黃根”“故意”留在美國境內。美國網絡技術發達,維護方便迅捷,這對于訪問流量極大的“黃網”而言十分重要。由于花銷不大,又很保險,美國成了色情網創建者最理想的“窩點”。
談到中國乃至全球色情網站大多根植美國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美國本身就有400多萬個色情網站,規模龐大,租用美國服務器搞的中國色情網站一下子就被淹沒了,因此在打擊這些色情網站時會有難度。這些中文色情網站可以通過限制美國境內對該網站訪問的方式來規避美國的管制,同時中國又失去了對它們的打擊能力,這相當于讓搞色情網站的人鉆了空子。方院士說,網絡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通達的,但管理上卻有地區差異,這就像有些公司會到有著“避稅天堂”之稱的小島上去注冊一樣,反正不影響他們在世界各地經營。搞色情網絡的人就是利用互聯網通達而地域管理有差異的特性,找管理薄弱的地方放置系統,想法子免除管理。在美國國內也是一樣,美國人早就發現了這種方式,美國的電子商務網站就是看哪個州納稅低,就放到哪里經營。
方濱興院士認為,網絡監管是國際慣例,幾乎每個國家都會對互聯網信息進行審查,這并不是中國的發明。他告訴記者,用德文在 www.Google.de搜索色情信息,同樣會出現類似“你所搜索到的內容根據德國監管機構的規定屬于非法信息而未予顯示”的提示,而且谷歌搜索結果中還會另外提供一個鏈接,注明“谷歌接收合法的投訴,根據投訴,谷歌可以從搜索結果網頁或所保存的網頁中刪除相關內容”,這表明德國政府對谷歌的要求比中國政府還要高,畢竟中國政府還沒有像德國政府那樣要求谷歌必須根據網民投訴來清除有害信息。
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都通過立法等形式,將色情、暴力、危害國家安全等信息明確定義為有害不良信息。美國也不例外,只是表現得內外有別。在美國,兒童色情信息、種族仇恨信息、未經許可的個人隱私信息、網絡欺詐信息、恐怖主義信息等都是嚴格禁止的,都不允許自由流動。如“9?11”事件后,在美國很多地區,經常播放拉登講話的“半島”電視臺及其網站是被過濾的。
為抵制網絡色情,美國《兒童互聯網保護法》也規定所有公共網絡資源必須安裝色情過濾軟件。以“sex”為關鍵詞在谷歌進行搜索,會出現5.5億個結果。在如此泛濫的網絡色情內容面前,心智還不成熟的兒童最易成為受害者。美國民眾紛紛呼吁政府采取進一步措施,保護兒童不受網絡色情內容的侵害。據皮尤中心2009年1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12歲到17歲的少年兒童中有4%用手機發送過至少一張自己的裸照,15%的人收到過類似照片。接收到裸照或色情短信的比例在17歲青少年人群中則達到30%。調查結果引起了美國媒體和公眾對互聯網及無線網絡兒童色情問題的強烈關注。密歇根大學兒科教授馬修?戴維斯說:“青少年使用技術的能力和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不相稱,在這個階段,他們很容易喜歡上自己接觸的各種信息。所以,讓他們使用手機是值得憂慮的事情。”
巨額利益驅動美國為色情業開綠燈
說來可笑,美國在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法律多如牛毛,但在互聯網色情方面,除了有法律防止兒童色情泛濫外,淫穢網站在美國長驅直入,不受約束。美國《洛杉磯時報》曾說,美國訪問量最大的100家網站中,至少有5家是色情內容門戶網站。淫穢色情內容在美國不僅是一個龐大產業,而且牽扯到政治利益。比爾?萊頓原來是軍工企業的說客,現在他專門負責游說政府官員和議員,讓他們為色情行業開綠燈。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鐘》深度報道節目中披露:“色情行業僅在加州就雇傭1.2萬多人,每年交稅3600萬美元。”萊頓的身后是900家涉及色情內容的廠家。他說自己剛開始游說的時候,以為議員們會感到震驚,結果“當你描述了這個產業的規模之后,他們就像其他政客一樣,意識到我所談論的是金錢和選票”。
色情內容的生產并不復雜,找幾個演員,搭個攝影棚就可以開工。問題是如何傳播這些內容。在美國,這不是個道德或法律問題,而是商業問題。“花花公子”的金融分析師阿舍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BA,他的任務是尋找大企業購買它們的“產品”。大企業最關注的是如何分成,因此推銷起來并不難。參與到這個龐大產業鏈中去的包括希爾頓、萬豪、凱悅、假日等酒店,時代華納、Directv等有線和衛星電視公司,還有通用汽車等上市公司(通用后來退出了該業務)。在高度復雜的商業化運作之后,淫穢色情內容就像可口可樂、流行音樂一樣走進了美國家庭。據統計,美國人每年消費色情內容的資金高達100多億美元,這同他們看職業體育比賽、購買音樂光碟或看電影的花銷相當。
砍掉“黃根”離不開美國合作
與網絡色情一樣,手機色情泛濫在國際上也是讓人頭痛的事情。中國國內的手機色情網絡與境外的網絡服務器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內一位電信行業從業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國內,通過設在美國等境外網絡服務器建色情網站的基本都是個人和小公司,這些網站主對“掙快錢”的項目情有獨鐘,而建色情網站成本低、來錢快、轉換陣地方便,恰恰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建議,防范和打擊“色情網站境外化”現象,首先從域名管理下手,在基礎電信運營商對網絡服務監管缺乏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出臺相關規定,從域名申請和域名解析方面斬斷境外“黃源”。其次要切斷利益鏈條。由于前期基礎電信運營商對SP業務的清理,目前色情網站的SP代收費鏈條基本已被斬斷,但又出現了以推廣“微博”等網絡廣告產品產生收入的現象。就是說,離開SP服務提供商的收費,色情網站還會有別的收費方式和途徑,僅清理SP的代收費無法真正截斷色情網站收入。無論是SP代收費,還是“微博”,收費途徑千變萬化,而不變的是網絡廣告產品發布和推廣的資金鏈。所以,相關部門應從制定網絡廣告發布的相關法規入手,從根本上斬斷色情網站的收入來源。
在去年的G20倫敦峰會上,英國首相、法國總統等西方政要都提出必須取締拒絕披露信息的“避稅天堂”。全球打擊“避稅天堂”的聲音高漲,但收效甚微。同樣,美國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由于管理上的欠缺為全球色情網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這讓很多國家也感到頗為無奈。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國學者認為,其實美國有關部門對面向本國開放的網站還是有不少限制的,問題是,國際色情網站只是把“根”留在美國,惡果卻結在美國之外,美國人就算看見也當沒看見。當明明知道“黃根”在美國而美國方面又無意配合時,僅憑一個國家進行“掃黃”難以清除色情網站的危害。解決“黃毒”泛濫的最終途徑,既要從提高網民素質入手,也要加強國際合作,美國更要參與進來。
番禺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