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8 14:36:51所在目錄:建站新聞瀏覽量:2935 雅虎阿里巴巴“五年之局”大猜想:反購雅虎
布局如下棋。多年之后,10億美金的價值已漂洋過海顯山露水,但同時,也蟄伏著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現在,雅虎、阿里巴巴和軟銀重新站在了起跑線上。 如果以朱德庸漫畫《上下》做個不恰當對比,雅巴就如時間蹺蹺板上的女A和女B。五年前,雅虎以光芒四射的美國互聯網鼻祖身份照耀東方;但五年后,即使在西方語境下阿里巴巴也顯示出了更美好的身段; 軟銀——是中間那個男主角。現在,女A和女B各自嚷嚷當仁不讓,未來局勢的關鍵取決于男人,而男人沉默不語。 不過,商業故事經常講述一些比風月佳話更為神奇和俏皮的結局。換言之,尤是關鍵時刻,媒體尤容易淪為最無辜和擾亂視聽的平臺,等十月答案揭曉,兩位女主角原來擲地有聲的發言和立場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也未可知。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三人行”關系的新平衡中,沒有一方會成為真正輸家,這不是你死我活的產品市場,而將是資本逐利性和通融性的再一次體現。除非想象力突破了中國人慣常思維而放眼世界——它不再是一場“三人游戲”,執著的阿里來一次徹底偷襲和破局,那就是反收購雅虎。 “軟銀”先生 在此端棋盤中,首先需明確的是,如果不是女A自愿退出,沒有誰可能強行要求其“離場“,除非當年交易協議還有相關”補充條款”。 而據雅虎CEO巴茨的最新發言,雅虎將繼續維持其在阿里集團的39%股權不變。這也意味自2010年10月始,阿里巴巴董決策將受到影響——雅虎勢必影響阿里巴巴決策,尤其是否決與雅虎相沖突的決策。 這“一子”,五年前埋下。 2007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B2B業務在香港上市公布的招股書透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由四名董事組成,分別由阿里巴巴集團管理股東指派兩名,雅虎和軟銀各指派一名,但自2010年10月起,“雅虎可委任的董事總數將為于該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數及阿里巴巴集團管理股東于該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數兩者之間較高之數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投行高層告訴記者:“理論上總董事人數并無限定,但現實是,這種時候雅虎和阿里巴巴雙方都不可能讓對方再多增設席位。” 換言之,雅虎董事席位將由一名變為兩名。 9月16日,巴茨明確表態:可能于年底加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而據招股說明書中三方于2005年的交易協定,阿里巴巴集團(包括旗下子公司)進行重大決策時,董事會投票數需達到50%。 也就是說,在沒有進行董事會增選前,阿里巴巴管理層基本能拍板決定,但增選后,尤其是當阿里管理層與雅虎發生意見分歧時,軟銀將成關鍵力量。 對此,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對于巴茨參與董事會,并沒收到通知,也沒收到通知她是會代替楊致遠或者是增加多一個董事會位置。 前雅虎CEO、奇虎董事長周鴻?認為,董事會增選不會影響管理層,“阿里巴巴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以馬云為首的管理層,作為大股東,能做‘傻股東’,就沒道理廢掉最有價值的資產”。 五年前,同是在這樣一個神秘兮兮的盛夏,全中國媒體可謂絞盡腦汁進行著瘋狂的猜謎大賽,只有少數指向了雅虎以雅虎中國資產置換阿里巴巴股權的交易方式和軟銀(孫正義)作為背后推手的可能性。盡管事后謎底揭曉,軟銀并非是那個“月下紅娘”,但此次聚光燈下,軟銀無處可逃。 見招拆招 “可以肯定的是,在阿里巴巴董事會席位重新調整后,軟銀任何一次對投票權力的行使,首先都會以滿足其根本利益為先,這是一切商業活動的游戲之基礎。”上述外資投行高層指出,而幾種情況又可細解如下: 第一種情況,阿里巴巴董事的決策從市場和業務本身出發利于阿里巴巴集團且不傷害任何兩位股東時,投贊成票;第二種情況,當阿里巴巴董事的決策利于阿里巴巴集團但傷害雅虎時,軟銀會如何抉擇? 事實上,小荷已露尖尖角。 2005年當馬云、孫正義、楊致遠三人攜手之際,即已劃定各自邊界,馬立足中國,孫立足日本,楊立足歐、美。不過時過境遷,如今雅巴都有突破邊界的沖動與跡象。 幾天前的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阿里巴巴與eBay總裁兼CEO約翰·多納霍宣布合作,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賣通”客戶可直接通過PayPal向遍布全球的8400萬名活躍用戶出售商品,阿里巴巴的網絡批發平臺也將接受eBay旗下PayPal用戶的付款。 8月25日,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加州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Auctiva,這是一家以幫助客戶更好在eBay發布產品、管理產品和達成交易的主營業務公司;此前7月,阿里也已收購硅谷一相關企業Vendio。 根據雙方2005年協定,于中國市場外,阿里巴巴及其旗下子公司不能在海外開展B2B業務之外的業務,如電子支付、搜索、新聞資訊及所有面對個人消費者業務。當然,從目前的這些舉動來看,尚不能因此就說阿里巴巴舉動違背了相關協議。 而按照上市招股書說法:2010年10月后,如果阿里巴巴想收購作價超過1億美金的企業,則須獲董事會批準。換言之,在未來阿里巴巴的“增地”運動中,軟銀將成關鍵一票。而同樣,這一票也將影響雅虎的擴張。 雖然據本報記者此前在硅谷獲悉,目前雅虎已成廣州做網站公司立的雅虎北京全球研發中心,其初衷類似從中國到印度的對人力資源成本結構的再調整,屬于雅虎全球技術力量結構的再調整,同時記者從美國市場和雅虎消息源方面也未獲知雅虎有單槍匹馬再闖中國的計劃,但國內輿論都認為雅虎行動不會這么簡單。 佐證之一是該中心總經理張晨此前對媒體的公開講話“雅虎在中國業務發展順利,保持贏利”;9月9日,雅虎子公司雅虎香港表示,“正考慮”吸引內地客戶到雅虎香港網站上投放廣告,加強了這一信號。而來自周鴻?的消息源則透露:此前,雅虎已在華南開展廣告營銷服務。 有輿論指責雅虎上述作為違反了2004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時的相關協議:按照該協議,雅虎今后不得在中國從事與當時的雅虎中國相競爭的業務,包括新聞門戶、搜索、拍賣、郵箱等業務。 “這種情況會比較復雜,尤其考慮到軟銀同時持有雅虎少量股份和阿里巴巴股票。”上述外資投行高層認為,此時軟銀會綜合判斷,而原則仍是不損害和滿足自身利益出發,“但有一點很重要,通常這種局面下,小股東的利益其實很容易被傷害。換言之,當阿里巴巴認為這個業務對集團有利時,其實未必對雅虎和軟銀有利”。 “根據2005年協議四個董事席位的擺設看,同為投資人的軟銀和雅虎是一種‘戰略同盟’的默契關系,而這種默契和關系,可能會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下繼續維持。”上述外資投行高層說。 也有觀點認為,無論從商業利益還是感情上,孫正義顯然不會輕易放棄阿里巴巴而去迎合雅虎。今年6月,孫正義旗下的雅虎日本與淘寶日本合作,在淘寶上開通“淘日本”,在雅虎日本網站開通“中國商城”。 反收購雅虎? 在記者所有采訪中,認為十月后馬云或被彈劾而被迫離開阿里巴巴集團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有一個驚天大猜想是——馬云是否可能反收購雅虎,并通過控制美國雅虎來控制阿里巴巴集團? 據記者觀察,目前中國互聯網界正呈現出一種反收購趨勢,以盛大和九城今年在美國和亞洲其它各地的動作為例,網游界成為這種趨勢的第一代表,但身處電子商務行業的馬云是否可能鋌而走險? 以馬云和阿里巴巴團隊慣有的狼性文化和行為方式,好像未必沒有可能。而在這一猜想上,資金不是問題,關鍵是——目前阿里巴巴集團的業務吞吐量是否可能掌控,以及對雅虎未來價值的判斷上。 有關第一個問題,有業內人士指出,阿里巴巴團隊或可選擇先保留雅虎美國團隊,后適時進行資產重組,就如當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各分支對雅虎中國的“資產重組”,而若阿里巴巴集團番禺網站設計成為雅虎大股東,美國人一般也較唯股東是從,“但是,從長期看,這種業務的整合仍有很大風險”。 “現在美國雅虎市值僅200億美元,以50億美元收購25%的股權即成為雅虎第一大股東,控制成本更低。“對于這一話題,周鴻?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現在美國雅虎市值僅200億美元,以50億美元收購25%的股權即成為雅虎第一大股東,控制成本更低,因此可行。 而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投行高層認為,這也是唯一可能讓軟銀皆大歡喜的議案,“除非軟銀和雅虎股東之間有禁止類似事情發生的相關協議;而雅虎若不想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輸家,除非巴茨成為被阿里收購后的老大,那就是商業無間道了”。 所謂的中國本土化:硅谷的反思 時間見證著一個企業的滄海桑田。十一年之后,馬云的公眾形象已由“一個瘋子”到“一個瘋狂的人”再成功晉級為“偉大的企業家”,甚至可能獲得硅谷更習慣的尊稱“Rock Star”。 同樣今日來看,你很難說,從eBay角度,其于2006年底的“及時收手”是不是一項英明的決定。 美國人有美國人自己對一個海外市場的遠、近期收益和Timing(時機)的判斷,就似谷歌的曲折撤離。類似公司的商業模式很大程度取決于海外分部對本土產品(創意)的迅速復制,如果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現不同需求的反饋、要求和再決策,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尤其當該市場的收益還處于遠期清晰、近期模糊時。 但如今阿里巴巴和雅虎的風波,以及eBay的“卷土重來”,確也已讓驕傲的美國人開始認真反思:究竟當年eBay是輸在了哪里?以及所謂的中國本土化又是怎么回事? 2009年初,我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參與一個有關亞洲商務的會議,主講人之一麥肯錫咨詢全球資深董事、北京公司董事長Jimmy Hexter這樣向西方人“布道”:最早時全球CEO天天番禺網頁設計來問麥肯錫有關中國社會的穩定問題,幾年后他們開始關心中國政府的行政干預和制度,但到了2008年,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力開始成為“Public Concerns(公共關注)”。 當然在這一問題上,中國互聯網行業是個例外,甚至外資企業在與中國公司的對抗中從未勝利過。但究竟什么是中國的本土化?恐怕中國人自己也說不清楚,這實在一個非常宏大敘事又瑣碎得一地雞毛的問題。不礙來看看美國市場的解讀。 首先,電子商務可以視作是網絡時代以來出現的第一種真正區別于傳統行業的新商業模式,eBay向客戶收取費用,而eBay之前的雅虎作為門戶模型靠的主要還是廣告。根據我網站建設收集到的信息,被西方人稱為“詫異”的免費規則是他們眼中認為淘寶取勝的第一原因,但同時eBay所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指派了一個德國人(后曾改為臺灣地區人)和美國人作為職業經理人,去運營中國大陸市場,他們甚至不會說中文。由于高層管理團隊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大量美金被浪費在了錯誤的事情上,比如當一個國家的網絡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前即在網絡上大鋪廣告,而這個時候,淘寶的廣告鋪張則更多是電視等傳統渠道。 同時西方人也已意識到,驕傲的外資科技大明星,其實不了解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和成本結構,把大量美金浪費在了沒必要的基礎設施上。有一個細節是,據說當年eBay易趣上海辦公室的一個椅子即值兩百多美金。 這里我還需要提一點,實際上中國網絡用戶的技番禺做網站公司術水平仍局限著類似外資公司的發展,就像一個只吃過蘋果的孩子它很難對芒果產生概念和感覺,假設芒果是更好吃的話,它們也只可能更關心現實口袋里有多少錢并對其做出選擇。 當然,我認為他們可能還忽略了當年淘寶與eBay易趣之間如火如荼的公關大戰,但反思未必不是一個新的起點。據我在硅谷的了解,此時Facebook首席執行官、26歲的年輕人Mark Zuckerberg正在發奮學習中文。盡管謹慎而很有自己想法的Facebook兩年內殺入中國的概率不高,但誰又能預料重新出發的新一代美國外資科技企業,不會以更靈活和兇悍的“猛獸”方式現身呢? 楊琳樺 侯繼勇